主页 > 音乐 > 更多>>

  • 成都街頭走一走漢服比天氣更熱
  • 时间:2019-04-26 10:00 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采集侠
  • 原標題:成都街頭走一走 漢服比天氣更熱

      4月18日,紅星路步行街上穿著漢服的男男女女

      香檳廣場裡聚集了很多賣漢服的商家

      在地鐵站,與穿漢服的人來一個不期而遇已不是稀奇事﹔在商場餐飲店裡,你可能要隨時做好與一個穿漢服的人拼桌的准備﹔就連在酒吧,坐在你旁邊舉著雞尾酒杯的人,也可能穿著漢服。仿佛一夜之間,大街小巷盡是“穿越而來”的年輕人。

      《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》數據顯示,2018年購買漢服人數同比增長92%,在購買漢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,成都排名第一。在資深漢服愛好者、經營者、推廣者呂曉瑋看來,“傳統文化必須用起來,才能在生活中傳遞下去,不然隻能成為‘非遺’,離現實越來越遠。”

      成都街頭

      穿漢服的人

      “比我去過的其他城市多”

      上個周末,九方商場一場漢服主題市集上,24歲的王秋依在商家的幫助下,試穿了一套白色繡花漢服。商家花幾分鐘時間為王秋依做了一個簡單的漢服造型,“我從來沒有覺得漢服這麼美過。”這是王秋依第一次穿漢服,她感慨道。身上這套漢服價值1445元,試穿完后,王秋依掏出錢包買下了它。

      4月23日,記者從牛王廟地鐵站A口出來,碰到一位撐著油紙傘穿漢服的姑娘,她此行的目的地,正是約一公裡外的望江樓公園。望江樓公園內有大片竹林,清幽古朴的環境讓它成為漢服愛好者聚集地。盡管是工作日,這一公裡左右的路上,依然能見到不少穿漢服的人。

      22歲的王磊是西安人,記者見到他時,他著一身藏藍色漢服,手上拿著一把折扇,腳上穿一雙灰色布鞋,正站在望江樓公園薛濤墓前拍照。王磊是漢服愛好者,踏入漢服圈已有三年,此次來成都旅行,是在“同袍”(在漢服圈裡,他們互稱同袍,出處為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裡的“豈曰無衣,與子同袍”)的建議下,將望江樓公園作為第一站,他這一身漢服,也是專程從西安帶來的。“穿著漢服在這樣的園子裡逛,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。”王磊告訴記者,在成都,他在街上見到穿漢服的人,“比我去過的其他任何城市都多”。

      事實上,除了望江樓公園、錦裡、武侯祠這些頗具古風意境的景點外,熱鬧的春熙路、摩登的太古裡,都已成為漢服愛好者“游玩”的熱門選擇。

      銷量暴增

      天貓數據顯示

      2018年漢服購買者同比增長92%

      記者從天貓發布的《2018漢服消費人群報告》獲悉,2018年購買漢服的人數同比增長92%,在購買漢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,成都排名第一﹔在抖音上,截至發稿日,搜索“漢服”話題,其播放量已達96.1億。

      漢服市場也因此受益。成都人呂曉瑋進軍漢服領域已有14年,是漢服品牌“重回漢唐”的創始人。她告訴記者,在天貓和淘寶分類裡,漢服被劃為民族服裝,“天貓數據顯示,前年‘雙十一’民族服裝類銷售排名TOP20,有17個都是漢服商家,今年春季的銷售數據,排名前幾十的都是漢服。”

      據呂曉瑋透露,天貓去年的漢服市場有十億元左右,今年春節以來,漢服商家銷量全面暴增,大部分處於生產不過來、斷貨的狀態。“我們在全國各個景區的實體店,賣到店裡沒衣服可賣,去年的銷售業績比前年增長了170%。”

      2006年底,呂曉瑋與先生孫異創辦了漢服實體店“重回漢唐”,“那時候全國都沒有漢服實體店”,如今,“重回漢唐”的直營實體店在全國各地有二十家,代理店五六十家。 2004年,孫異加入了漢服愛好者行列,受孫異影響,2005年,還在電視台工作的呂曉瑋也加入進來。呂曉瑋回憶,“那時候,成都隻有十幾個‘同袍’。”

      為什麼火?

      傳統文化+抖音+愛好者推廣

      “95后”為漢服購買主力軍

      漢服這幾年發展如此之快,在呂曉瑋看來,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家層面的重視。“中央號召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各地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執行政策。”去年開始,共青團中央也加入支持宣傳漢服的行列,舉辦了“中國華服日”。呂曉瑋告訴記者,首屆“華服日”直播,僅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上的播放量就近300萬,而今年,剛剛過去不到半個月的“華服日”直播,全網播放量達2000萬次。

      “漢服本身屬性很包容,能很好地融合傳統文化。”呂曉瑋提到,古琴、書法、茶道等都可以和漢服結合,“一些傳播傳統文化的老師還將漢服穿到了國外”。在成都,一些展會及接待外賓的活動,都會有漢服群體參與。

      “自媒體的發達也是這兩年漢服迅速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”呂曉瑋點開了抖音。“之前靠微博微信傳播,朋友圈式的擴散很有限,但抖音是‘病毒式’傳播,漢服又特別適合拍抖音。”她舉了個例子,在微博,“穿著漢服去旅行”的話題閱讀量有1553萬,這是眾多漢服“同袍”在微博運營的結果。同樣的話題在抖音,已有4200萬次的播放量。

      “十余年來,我們做了諸多努力推廣宣傳,如舉辦漢服攝影大賽、穿著漢服去採茶,漢服大熱也是‘同袍’多年來的努力得到積累爆發。”呂曉瑋提到,當下,漢文化已經跨越漢服圈,在其他圈層傳播開來,如學校流行的開筆禮、花朝節等。

      天貓數據顯示,在2018年消費群體中,“95后”為漢服購買主力軍,幾乎佔據了一半消費群體。“全國很多高校都有漢服社,在成都,一些初高中都有漢服社,漢服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愛。”呂曉瑋說。

      現實困境

      漢服上下游產業鏈缺乏配合

      還面臨盜版問題

      盡管諸多因素在積極推動,但呂曉瑋仍談到一些問題。“與時裝相比,目前還沒有廠家專門給漢服生產開發面料。”加上漢服單筆訂單量通常隻有幾百幾千件,一般廠家更願意接幾萬件的牛仔或襯衣大單。在呂曉瑋看來,漢服上下游產業鏈缺乏配合,其他相關產業也沒有足夠重視漢服市場。此外,漢服產業本身也很難找到相關從業人員。

      另一方面還面臨盜版問題。呂曉瑋介紹,開發一套原創漢服包括設計、策劃、打版、拍照、面料、攝影等,成本在一萬元左右。有商家直接選爆款進行仿制,質量也往往達不到原版的要求,“更重要的是,他們丟失了我們原本要傳遞的漢服文化。比如一些商家為節約面料,將袖子做短,衣服設計成收身款式,這樣就會‘捉襟見肘’。”呂曉瑋做了一個行禮的動作舉例。

  • 免责声明:“乐娱网”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
焦点·图文 更多>>

友情链接 更多>>

  • 中安金融网